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荒野巨星:从英国流浪开始 > 第17章 逐渐没落的英伦贵族们

第17章 逐渐没落的英伦贵族们

唐顿庄园是英国人的故事,却是他们瞧不起的美国人拍的。

这样的庄园在英国并不罕见,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的土地上,真正能被称为贵族的只有不到五千人。

这五千人包括793个拥有可世代传承头衔的家族。

在罗斯福总统的女儿、美国新闻作家埃莉诺·多尔蒂的《继承与风华:现代英国贵族史》中记录,这些贵族可细分为二十四位公爵、三十四位侯爵、一百八十八位伯爵、一百零八位子爵和四百三十九位男爵。

贵族们拥有着高人一等的政治权力和大量的土地——

还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英国约710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土地。

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随着遗产税的出台,大量庄园被拆分出售,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大部分贵族去世,许多庄园消失。

贵族们的身份也随着变得“平民化”,甚至还有贵族当起了蓝领工人。

庄园从原先贵族们的标配变成了只有少数贵族才拥有的产物。

也许……

眼前的这一座也在其中。

罗宇心想。

在将车辆开进这片局域时,就有专门的人进行引导。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辆车,眼中闪过一抹惊讶,在将车钥匙交给泊车员后,罗宇出示了请柬进入了城堡。

英国人的宴会很讲究,尤其是能开在私人庄园的宴会。

讲究排场、讲究礼仪,讲究一切……

每一张请柬都是有数的。

以至于罗宇拿出了大卫的请柬时,负责在门口迎宾管家愣了一下,还好罗宇找了个理由搪塞过去了。

全是白色皮肤的人群里混入了一个黄种人,很难不引人注意。

不少人都对罗宇的出现表现了好奇,低声讨论着他是谁。

但罗宇表现得非常得体,以至于没有人怀疑。

对于一个特工来说,常常需要伪装成各种身份,贵族这层身份也是其中的必修课。

桌子上已经布满了甜点和美食,但罗宇没去吃。

现在人还太少了,贸然去吃只会引人注意,相比于长远利益来说这样划不来。

蹭饭就象上班摸鱼一样,不能太起眼,也就是要可持续性摸鱼,当出头鸟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形形色色的人在大厅内社交,打着招呼,谈论着各类事物。

罗宇觉得自己也应该随大流,找个人聊天。

可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怎么聊天呢?

这难不倒他。

一开始,大家都互相不认识,不是吗?

在这种场合下,最好的社交场所是不是在大厅内,而是在吸烟区,雪茄和酒总是能打开男人们的话匣子。

罗宇来到了吸烟区,一行人在坐着,吞云吐雾地聊着天。

看准一个目标后,他凑了过去。

“很好的雪茄,不是吗?”

“蒙特1935系列,入口柔,中段有种咖啡豆和柑橘的混合感,后调悠长。”

选人夸雪茄是有讲究的。

要选那些小众、稀少品牌持有者夸。

象这里有很多人都在抽高希霸,罗宇却找到了这位抽蒙特的人一样。

选择小众代表着很多可能性:品味独特,对雪茄有着自己的要求,这代表着对雪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选择;单纯喜欢蒙特;选择独特,不在乎雪茄口感,只在乎自己是否和别人不一样……

但无论是哪点,只要中了一条,就容易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也许这样说很难理解,可以用游戏来比喻:

整个网吧打游戏里的,有打lol的,有打cf的,有玩瓦和go的,还有玩州的,就你一个人在角落里钓着鱼。

忽然——

有一个人走到你的面前,夸赞你的钓鱼技巧,并且说这款游戏玩家才懂的一些话术。

很难不让人心生好感,不是吗?

“哦,你也喜欢这款雪茄?”

“当然。”

“这款雪茄产量极少,能在这儿遇到同好,真是难得。”

话题由这儿就打开了。

在聊天过程中看到罗宇并没有拿出雪茄,男人有些不解。

罗宇尴尬地表示雪茄盒忘在车上了,男人流露出了然的神色,主动将自己的雪茄盒递了过去。

还没开饭,已经蹭到一根雪茄了。

很不错的开端。

两个人随意聊着天,从雪茄的产地、制作工艺,话题也逐渐从雪茄延伸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你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一样。”男人的话锋忽然一转。

“哦,哪里不太一样。”罗宇反问着。

男人朝他笑了笑:“气质。”

随着宴会即将开始,来吸烟区的人越来越多。

毕竟等会儿开始宴会,就没有办法吸烟了。

男人在刚才有事儿离开了,只留着罗宇还拿着雪茄坐在这里。

此时,他所坐的位置已经有不少人了。

他们互相交谈,看起来都很熟悉。

罗宇也时不时插进话题,附和着说话。

他的存在和开口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疑惑。

早在罗宇和第一个男人聊天的时候,后面来的人以为两个人是朋友。

男人走了,第三波儿来的人以为罗宇是第二波儿人的朋友。

罗宇觉得自己再耗几波儿人,等快走的时候,就能和全场的人都成为“朋友”了。

而通过这些人的交谈,罗宇明白了之前男人所说的气质不同大概是什么意思:

坐在这里的贵族们,很大一部分给人的感觉难以言喻。

如果非要形容,他们就象坐落在阳光下的古建筑,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里已经被掏空了。

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腐朽,能做的也只能是看着自己的腐朽慢慢发生。

他们大多都抱怨着,什么都抱怨。

罗宇也跟着抱怨。

但这些人的腐朽和普通人所想象的腐朽不太一样:

普通人所理解的腐朽是负债缠身,而他们正在经历的腐朽是原先只能赚到“一千万英镑”,现在却只能赚到“五百万英镑”或者“二百万英镑”了,原先可以随意支配别人的人生,现在却只能影响别人的人生。

“……美联储的政策摇摆不定,这该死的通胀。传统的避险资产,现在也不太稳定了。”

抱怨的话题来到了金融方面。

罗宇挑了挑眉。

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需要有钱。

那一个流浪汉,如何才能迅速成为百万富翁?

除去抢银行的手段,似乎也只有从金融入手了。

而在金融领域,赚钱的速度,往往比抢银行还要快。

在《百万英镑》中,主人公正是通过金融运作完成了阶级跨越:他凭借手中那张百万英镑所带来的声誉,将信用化为资本,在市场中翻涌,以自身的“信用”作为担保,炒高了一家矿山公司的股份,最终大获其利。

由此可见——

在资本市场中,信用本身也是一种财富,而且是能生钱的财富。

罗宇也没有本钱,更没有声誉和信用。

相比于攒本钱,累积“声誉”和“信用”要更加方便,或者说,不用亲自动手,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行。

“谁说不是呢。”

“贷款利息又高,我现在是两头受气。”

“黄金、债券那些我玩不来,我就想知道,这成本压力什么时候是个头?再这么下去,明年要不要裁员都得提上日程了。”

“……”

“你看看比特币,跟美股联动得比跟黄金还紧,哪还有点‘数字黄金’的样子?”

“现在市场完全被流动性和美联储的预期牵着鼻子走。”

“我觉得现在没有纯粹的‘避险’,只有‘交易预期’。大家都在赌美联储是先扛不住通胀,还是先压垮经济。”

坐在这个桌子上的“老前辈”“众人之友”的罗宇,也熟练地接过了话题:

“或许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全球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节奏不同。”

“放到哪去?大西洋吗?”一个人抿了一口酒,随口调侃着。

“如果把资本比喻成一艘巨轮,原有的市场是锚点,当传统锚点松动时,我们需要跟随新航向的洪流往前走,比如说一些我们曾视为‘泡沫’的领域也会成为港湾——比如说,nft数字艺术。”

“nft?那是什么玩意儿?”刚才还在抱怨原材料涨价、搞实体的老贵族一脸茫然。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此陌生。

在座的几位金融、互联网从业者,当“nft”出现时,几道目光微妙地交错,有人端起酒杯没有言语。

不屑被很好地包裹在礼貌之下,只在眼底掠过一丝讥诮。

nft?不过是个骗人把戏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