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农业兴国,从狙击四大粮商开始 > 第8章 王坤的发难

第8章 王坤的发难

一个月后,集团总部。

香农集团每个月的经营分析会,从来都是气氛严肃的。

在集团总部顶层一个环形会议室里,各个部门负责人依次上台汇报,最近所有数据都在这个会议室里飞速流转着。

林伟坐于厂长席位,低头看着眼前文档,似与周遭格格不入。

然而,有些事情,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

当会议进行到各厂区工作汇报环节时,主管生产的集团副总王坤轻咳一声,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林伟身上。

“各位,在正式听取厂区业务前,有一件事需提出,请大家共同商议。

王坤瞥了一眼林伟,继续道。

“我们一些年轻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身居关键生产岗位的同志来说,最近的工作重心似乎有点偏了。

他说完这句话,整个会议室内的氛围立刻紧张起来。

不少人的目光隐晦地落在林伟身上。

王坤与董事长林铭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座众人心知肚明。

这场发难的目标,指向性已然十分明显。

林伟抬首与王坤对视,面色平静,轻点下头示意其继续。

王坤对林伟的镇定感到些许意外,随即向采购部副经理刘胖子递了一个眼神。

刘胖子一看就明白了,挺着大肚子站起来,手里拿了一沓单子,故意说:“董事长、各位领导,我们采购部最近发现东海加工厂,在林厂长的领导下,除了正常的生产材料之外,还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向集团申请调拨了一批……嗯,比较冷门的实验性试剂和高级耗材,用得特别勤快,也不知道干嘛用的。而且下面人反应,这段时间林厂长来回跑集团研发中心很频繁。”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现在是集团全力冲刺国际大豆贸易的时候!要想保持竞争力,公司就要把每一份力量都投到内核业务上,研发不能停,市场要拓展,管理得优化,人才也要有高素质才行。林厂长这样分心做事,还用一些非常规的资源去做些跟主业不太相关的事儿,这么做合适吗?这难免会让下面的人摸不着头脑,军心也就容易动摇。”

此番言论表面上客观中立,实则将“不务正业”“资源滥用”“影响全局”等罪名强加于林伟。

几位立场明显倾向于王坤的董事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主位上的林铭眉头微皱,看向儿子的目光略显不满。

面对公开质疑,林伟合上文档夹,从容起身,取出装订好的报告。

“刘经理观察得很细致嘛。”林伟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火气。

“我最近确实去了研发中心好多次,还用了些非常规的物料。但我这么做并不是跑偏了路子,而是为了把我们的主业干好——降本增效!

他将报告递给工作人员:“这是我托厂技术小组组长赵建国老师傅刚搞出来的《关于大豆预处理干燥环节温度参数优化与出油率提升关联性实验报告》,请各位领导过目。”

报告被迅速传递下去,纸张翻动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沙沙作响。

王坤接过报告,匆匆浏览了几眼,嘴角浮现一抹轻篾的笑意。

他认为,这份干燥温度报告仅是林伟在无计可施时的敷衍之举,无关紧要。

林伟并未在意众人的反应,径直走向前方的投影幕布。

工作人员已将他带来的几张内核数据图表投射其上。

“各位领导都知道,大豆压榨的指标之一就是出油率,每一个零点一个百分比的增长都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利润啊。”林伟拿起激光笔,在图表曲线处落了下去。

“我们传统的干燥环节,温度的设置一直沿用了多年的标准,一个区间。但我在车间深入跟进生产时发现,受原料批量不同、设备系统误差影响,并不是这个恒温点始终处在最适宜的状态。”

激光笔的红点移至一组对比数据上。

“赵建国老师傅带的那帮人,在这一个月里,做了五十多个批量的对比实验。最后得出结论,不用对现有的设备做任何硬件上的改动,只要根据来料大豆的初始水分、蛋白含量,在某一个时间段将温度设置值下调两摄氏度……

“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两摄氏度,”林伟的声音还是平平静静的,但是带了几分坚定有力的味道,“就在最近这批五千吨国产大豆加工的时候,咱们经由改良工艺设置和操作,尤其是对浸出器喷淋程序加以改进之后,豆粕平均残油率就下降了零点五个百分点。

“零点五个百分点?!”财务董事惊愕地脱口而出,眉宇间瞬间凝结起诧异之色。

这一数字对非专业人士可能无足轻重,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却具有震撼性的冲击力。

“没错,正是零点五个百分点。”林伟坚定地说道。

“折算一下,按照我们大豆加工生产线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来计算,光这一批的产出就能额外多出不少毛豆油呢,它的直接经济收益大概有三十万元之巨,这全靠行业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才做到的,并且因为豆粕残油率下降所以品质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正大饲料那边已经开始表达对我们这批好豆粕进行长期追加订购的意思。

他将目光投向面色铁青的王坤与额头冒汗的刘胖子,语气虽仍平和,但言辞间已显露几分锋芒。

“王总,刘经理。到生产一线去,搞清技术细节,把现有设备的每一丝潜力都挖掘出来,给集团赚点实在的钱,我想问一句,这还不叫正业,那什么叫正业?是不是只有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想法,让集团的命运全部押注在进口大豆这种说变就变的东西上才算正业啊?

“你…”

王坤被这反问噎得一口气差点上不来,脸上的肌肉一阵阵抽搐,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鹰一样阴冷。

他想说话,可数据就在那里,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效益,辩解都是苍白的。刘胖子彻底蔫了,缩着脖子不敢抬头。

事实面前,一切发难皆是徒劳。

会议室中议论纷纷,先前的质疑目光多已转为赞赏。

一份看似基础的技术优化报告,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林伟熟悉生产流程,利用技术改良经营策略,削减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像引进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技术之类的手段,使生产过程变得标准且高效,这同公司在生产技术改善提案里采用的办法差不多,明显加强了生产效能并缩减了花费。

林铭端坐主位,目光落在台上沉稳自信的儿子身上,眼中难掩一丝欣慰

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压下议论声,“好了,数据说明一切。林厂长这次做的很好,立足自身、深挖潜力,这就是我们香农所要提倡的精神!这个报告会后立即印发各厂学习!”

董事长一锤定音,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

会议继续进行,但氛围已然不同。

林伟用一份扎实又技术含量满满的报告,轻松化解了王坤的质疑,在集团高层面前成功树立起自己的专家和实干家形象,充分彰显出他深厚的技术功底以及对质量的执着追求。

王坤面色阴沉,沉默不语。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竟严重低估了这个年轻人。

然而,在林伟内心深处,这些努力仅是生产环节的“小修小补”,难以形成规模。

这种根深蒂固的轻视,为尚在秘密蕴酿中的“神农项目”赢得了宝贵的前行发展空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