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董事长林铭的座驾缓缓驶入别墅院门。
车门轻启,他走落车来,身形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惫。
他轻解领带,眉头紧锁,今日行业峰会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回放。
会场内虽谈笑风生,他却察觉到一股不寻常的狂热氛围。
这次会议的关键在于一家叫做嘉谷的国外企业,以及他们的代表马克·詹金斯,这位头发金黄蓝眼睛的男人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背后的大屏幕不断播放着转基因的大豆植株,枝上的豆荚大的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台下,国内同行们瞳孔微缩,喉结滚动,有人不自觉地摸向西装内袋的名片夹。
林铭记得,会议间隙,几家原本态度摇摆的压榨企业负责人已围在马克身边,热切交换名片。
一种“大势所趋”的压迫感笼罩着象他这样仍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企业家,特别是在全球转基因大豆市场稳定增长,国内种植技术和政策限制的背景下。
真正让他心情愈发沉重的,是随后举行的一场非正式小范围会晤。
王坤主持,作陪的还有几位在业内素有“亲外”声誉的企业家。
“诸位,全球化意味着资源的最优配置。”
马克的中文虽带着异国腔调,却也清淅可辨。
“嘉谷有的不是种子,而是一整套从田间到餐桌的解决方案。是稳定、高效、低费用的全球供应链。拒绝进入这个体系等于……”
他略作停顿,似在斟酌用词,终以一笑作结,“逆水行舟”。
这番话语虽温和,却裹挟着刺骨的寒意。
席间众人纷纷附和,王坤更是积极地端起酒杯向马克敬酒,言辞恳切,“马克先生说的很对。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拥抱像嘉谷这样的先进技术与理念的企业才能活下去、行业才有未来,那些关起门来搞自己一套的想法实在不伦不类。”
林铭静坐一旁,默然品茶,只觉茶水苦涩难咽。
更让他警剔的是私下交流时,王坤凑到马克耳边压低嗓音又刚好能让不远处的林铭听清几句话,“我们香农的林董最近心思好象有点不一样了,对咱们集团目前的研发方向啊,有…别的想法似的,好象是搞了些自己的小研究,规模不大但是劲头十足。”
马克闻言,眉头一挑,嘴角勾起一抹轻篾,用英语对身边助理小声说道:“华国农业研究虽然以前有过困难,但近些年华国农业科技论文和专利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在全球范围里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还是差我们国家一点点”
他甚至没有刻意压低声音,他这话就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
这种有着绝对的技术优势与市场控制力而生出的傲慢,就象一根针,在会场里看似和谐的气氛上戳了个洞,也狠狠地扎进林铭的心窝。
……
林伟回到家时,已是华灯初上。
他看见父亲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没有开主灯,只有书桌上一盏台灯发出昏黄的光晕,映照着林铭有些憔瘁的脸庞。
“爸,听说今天有行业峰会?”林伟走过去,轻声问道。
林铭抬起头,看到儿子,紧绷的神情稍微缓和了些。
他朝对面的椅子指了指,让林伟坐下,长舒了一口气,就把峰会上的事情大致说了一遍,尤其是马克·詹金斯的姿态以及王坤的所作所为。
“那个马克,气势很盛。王坤他们,几乎是唯他马首是瞻。”
林铭有些无奈道。
“虽然大家对转基因技术接受度不一,但是从市场的分析和行业的趋势来看,转基因大豆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是农业生产领域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的重要选择。我们香农,如果我们一直走原来的老路子的话压力就很大啊。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我自己太固执了…
林伟静静地听着,面色平静如常,但心脏却在胸腔中缓缓下沉。
他意识到,这场农业战争比他预想得更早地开始了。
在转基因大豆种子行业,像嘉谷这样的巨头已经用技术和市场地位开始做行业的集成工作,国内有些企业也慢慢适应这种趋势,给这些行业老大们扫清了一些障碍。
“王坤提到了我在搞的研究?”
林伟问道。
“表述模糊但意图明显,意在向马克表明忠诚,同时对我施加一定压力。”
林伟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如水。
这在预料之中,王坤的注意力很可能仍被误导至“有机肥”项目。
但马克那句“落后二十年”的评语,依旧在他耳边回响。
这种因为信息差、技术代差产生的轻视,恰恰是敌人的破绽,但这也意味着,“神农项目”一旦被公开,就会遭受最猛烈的反扑。
“爸,”林伟开口道。
“大势可被创造,非仅跟随。落后二十年之说,未必为实。”
林铭抬头望向儿子,台灯的光晕在林伟脸上勾勒出一道深邃的轮廓,那一双眼睛里面没有年轻人该有的浮躁,只有深潭一般的宁静。
这种眼神,让他感到陌生。
“最近你一直在搞研究,爸也没问过你……你有把握?”
林铭问,声音很轻。
“时间会证明一切。”
林伟未作直接回应,而是起身表示:“当前最需要的是时间与绝对保密。”
回到自己的房间,林伟关上房门,隔绝了外界的声音。
他缓步至窗边,瞥见窗外都市璀灿灯火,眼神渐趋锐利如刃
他不自觉地凝神注视,目光扫过窗外花盆中一株略显枯黄的观赏植物。
几乎是瞬间,几行清淅的蓝色文本浮现在他的视野中。
【植株识别:绿萝】
【状态评估:轻度萎蔫】
【缺陷分析:1土壤板结,根系透气性差;2光照不足,叶绿素合成受阻;3水分蒸发量大于吸收量】
【优化建议:更换疏松土壤,移至散射光充足处,适时适量补水】
这个系统,是他重生后便如影随形的神秘伙伴。
他一旦把目光投向植物上,就仿佛有了透视一般地可以“看到”它的缺陷,而一条最佳的改进途径也同时显现出来。
这并非简单的诊断,而似一位跨越时空的智者,直接为其指明了解决方案。
他将这个系统,命名为——“洞察之眼”。
这双“洞察之眼”成为他直面嘉谷这一庞然大物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