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荣耀与“种子方舟”工程的重任,恰似两股相互交融的洪流,在林伟心中涌动。
荣誉是对往昔成就的认可,而那项绝密工程,其意义与价值绝非商业上的成功所能相提并论的。
颁奖典礼结束后的第三天,他不在京城过多停留,便带着陈连山和两名内核团队成员,乘坐飞往湘省的航班。
此次行程的目的地,是一片地处湘江之畔的水稻试验田。这片试验田看似平凡,实则意义非凡。
那里是袁老所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个工作站。
飞机降落,再转乘汽车。
车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变为连绵的丘陵与水田。
夏季的湘省,酷热难耐,但在这里却弥漫着泥土和禾苗独有的清新气息。
田埂上,随处可见辛勤耕耘的农人,他们的脊背被烈日晒得黑亮。
“就是这里了。”
陈连山指着前方那片被整齐划一的试验田,语气中满是敬意。
林伟一行人员下了车。
工作站的条件比预想的还要简陋一些,仅由几排平房和大片试验田构成了全部景象。
一位身着朴素衬衫的老者正在田埂上仔细查看稻穗,此人正是袁老。
他精神劲儿不错,眼神看得十分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聚焦于指尖的那株稻穗之上。
得到助手的通报后,袁老直起身子,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迎了过来。
“林伟同志,陈教授,欢迎你们。”
袁老声音洪亮,带着浓郁的湘音,用力地与林伟握手。
他的手粗糙且有力,掌心布满了老茧,那是长年累月与禾苗打交道所留下的印记。
“袁老,冒昧前来叼扰。我们这次来,秉持着学习的态度,想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一番。”林伟态度谦逊。
面对这位切实把论文书写在广袤大地上,凭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人,林伟心中满怀由衷的敬仰。
“好啊,搞农业的,就是要多下田,只待在实验室里可不行。”
袁老十分欣喜,亲自担任向导,带领他们走进试验田。
脚下是松软的田埂,两旁是不同品系的杂交水稻,稻株挺拔,穗头初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铄着青绿的光泽。
袁老宛如介绍稀世珍宝般,细致入微地阐述着各个组合的特点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他的语气里满含着对每一株稻苗的深情。
林伟静静地聆听着,目光掠过这片洋溢着希望的绿色田野。
他能真切地感受到身旁这位老人身上那股近乎执拗的信念,以及“愿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伟大宏愿。
这种感受与他在商战中谋划决策、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时的体验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更贴近土地与生命本真的力量。
林伟悄然集中精神,首次将【洞察之眼】的视野投向眼前的水稻。
淡蓝色的光幕立刻展开,然而反馈回来的信息流,却与以往分析大豆时完全不一样。
数据流变得更加复杂,仿佛触及到了某种更深层次的规律。
【物种:水稻(oryza sativa l)】
【状态:抽穗期】
【预估亩产:……】
【基因串行稳定性:……】
【能量转化效率评估:光合作用路径优化度达713,光能捕获-化学能转化瓶颈位于……】
【营养均衡性分析: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有优化空间,微量元素(锌/铁)生物强化潜力正在评估中……】
【环境适应性矩阵:非生物胁迫(干旱/盐硷)响应通路存在冗馀情况……】
【关联维度检测:检测到强烈的文明依存度标记……】
【文明根基承载度:极高。关联人口:十亿级……】
能量利用效率、营养均衡性、文明根基承载度……这些全新的维度,让林伟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在【洞察之眼】的视野里,眼前的水稻不再仅仅是一种高产作物,它宛如化作了无数细密的光点。
这些光点彼此交织,形成了一张复盖整个田野、延伸至远方,与这片土地上无数生息繁衍的人们紧密相连的巨大网络。
他“看”到了稻谷中蕴含的能量,是如何通过一日三餐,转化为劳动者身体的力量,支撑起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运转。
他“看”到了那些关乎健康的微量元素,是如何影响着民族的体质。
他更“看”到了这看似普通的禾本科植物,与脚下这片古老土地的文明史是如何血脉相通,是如何构成了一个文明最基础的基石。
这种视角的冲击,远比任何商业报表或技术参数更为强烈。
大豆之战,关乎产业安全和经济利益。
而水稻所代表的,是生存的底线,是文明的根基!
“我们搞水稻的,目标很纯粹,就是让稻穗更的果实更多,让更多的人吃得饱、吃得好。”袁老的话将林伟从那宏大的视野中拉回现实。
“但这每一步,走得都颇为不易。土地不会欺瞒,你付出多少,它便回报多少。可有时候,你付出了十分,它或许只回报五分,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摸索,找寻那最为关键的一分突破。”
袁老指向不远处一片长势稍欠佳的试验区说道:“就象那里,我们正在尝试提升稻米本身的锌含量,期望能从源头上改善营养。想法固然美妙,但遭遇了瓶颈,要么影响产量,要么口感变差。农业,本就是一个不断平衡与取舍的过程。”
林伟默默颔首。
他深知这种艰难,特别是在这个技术手段相对有限的年代。
袁老及其团队所面临的,是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在无数种可能性中探寻那缈茫的最佳组合,其工作量巨大,而且过程也枯燥漫长。
“袁老,您所做的,是为这个民族的脊梁注入最为坚实的力量。”
林伟由衷地说道。
袁老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淡定的笑容:“我不过是个种稻子的老农民,做些分内之事罢了。未来,还是得靠你们年轻人,靠新的技术。我听说了你们搞的那个‘神农大豆’,相当不错!路子是对的!我们国家,就是要有自己的内核技术,不能总被别人卡住脖子。不管是大豆还是水稻,都是如此。”
夕阳西下,把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橘红色,也为整片试验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参观结束,林伟团队与袁老道别。
回程的车上,林伟久久沉默无言。
陈连山等人也沉浸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没有打扰他。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林伟的内心却如被投入巨石的深潭,泛起层层涟漪。
【洞察之眼】为水稻研究带来的全新视角,使他对“种子方舟”工程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它并非仅仅是一座存储种子的仓库,更是一座文明的保险库,一个着眼未来的战略枢钮。
而水稻,无疑是这座方舟上最值得精心呵护的珍宝之一。
他回忆起“种子方舟”的使命,也想起【洞察之眼】升级后赋予的“宏观战略推演”和“超大规模生物信息流处理”权限。
或许,他能做的不只是优化单一作物。
他可以从更宏观的层面,为像袁老这样的科研大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工具,助力他们更快地实现那“最关键的一分突破”。
“三大基石”战略,在“种子方舟”与主粮安全的议题背景下,被赋予了更为崇高的目标。
他缓缓摇落车窗,南方那湿热的风瞬间灌进车厢,携带着泥土与禾苗的芬芳。
他凝视着远处暮色中依旧隐约可见的连绵稻田,在心中,对着这片承载了无数希望与重任的土地,默默立下誓言。
不仅要突破困局,筑牢根基,更要守护好文明延续的根本。
“我一定能做到!”
林伟心中暗自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