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农业兴国,从狙击四大粮商开始 > 第52章 奔赴“战场”

第52章 奔赴“战场”

狮城国际会议中心。

在“国际粮食与农业标准研讨会”的横幅下,身着西装的代表们陆续步入会场。

会场内,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正轻声交谈,营造出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林伟坐在后排靠近过道的“列席代表”席位上,这个位置反映出他在此次大会中的处境。

有资格进入会场,却没有资格上台发言。

他平静地环顾四周,发言席上,来自ad、邦吉、嘉谷等国际粮商的代表及其学术盟友们,此刻正谈笑风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他们的目光偶尔扫过列席区,带着一丝优越感。

陈连山教授和周军研究员作为正式代表,坐在前方华国代表团局域。

而周启明副部长则特意坐在林伟的身后,只见他的面前摆着一本会议规则文档和笔记本计算机,看样子,他是随时准备查找规则中的漏洞。

上午10点,会议在主办方的例行欢迎辞中正式拉开帷幕。

很快,议题便切入到“新兴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风险评估与标准界定”。

率先登台的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德维尔教授,他是国际植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同时也是嘉谷等公司长期聘请的学术顾问。

他头发梳理得整齐有序,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配合着精心准备的 ppt,开始了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处于农业技术革命的起始阶段。”

德维尔的开场白极富感染力,“然而,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涉及生命本质的基因操作技术,都必须经过严谨的评估和明确的边界划定。”

紧接着,他的发言逐渐切入内核:“目前,一些所谓‘精准度更高’的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仍是对生物遗传物质的非自然干预。从技术过程的哲学层面而言,它们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相似之处,都可能引发难以预知的基因偏移风险,对生物多样性和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林伟的眼神瞬间一凛。

果不其然,这么快就将问题引导到基因编辑技术上了。

与他之前借助【洞察之眼】预判的攻击路数几乎分毫不差。

采用技术归类战,模糊界限,制造恐慌。

德维尔引用了数篇文献,其中部分数据明显陈词滥调,甚至刻意忽略了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将基因编辑与传统转基因区分管理的案例。

他的言辞以“科学严谨”和“负责任态度”为幌子,他的发言左右着会场内众多代表的情绪,而这些代表对具体技术细节并不清楚。

这手段,也算是西方的老传统了。

台下开始出现交头接耳的声音。

不少代表将目光投向华国代表团,眼神中满是疑虑。

尽管德维尔并未直接提及“神农”,但在当前背景下,其针对的对象不言而喻。

林伟察觉到身后的周启明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规则手册上轻轻叩击,随后将一个示意牌递给了林伟。

林伟接过后,略微转头,向周启明投去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这时,率先起身反驳的是华国代表团的一位官方代表。

他依据陈连山和周军提前准备好的资料,阐述了华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监管方面的立场,着重强调了基因编辑与传统转基因在技术原理和监管逻辑上的差异,还指出了德维尔所引用数据中的部分不实之处。

此番反驳有理有据,然而在这种国际场合,先入为主的印象往往更占上风。

德维尔教授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轻轻摇了摇头,似乎对华国代表的“辩解”全然不在意。会场内的怀疑氛围并未完全消散。

林伟明白,这般操作是让华国代表陷入自证陷进。

所谓自证陷进,其内核便是对方通过提出一个无法证伪的指控或质疑,将你置于一个“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被动防守位置。

而你一旦试图去辩解和证明,就已经落入了这个陷阱。

在这个陷阱中,“举证责任”被错误地转移了。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谁主张,谁举证”。但在自证陷阱里,对方不负责任何举证,而是把所有的证明压力都甩给了你。

若要破局,那就应该是不接招,不进入对方的逻辑框架,并把举证责任踢回去。

林伟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那块“列席人员”的示意牌。

主持人是一位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官员,瞧见林伟举牌,脸上闪过一丝为难之色。

按照会议规定,列席代表的确可以在获得主持人许可后进行提问或发表评论,不过在往届会议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刹那间,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林伟身上。

德维尔也留意到了这个突然举牌的年轻人,眼神中透露出询问之意,还夹杂着一丝不悦。

主持人尤豫了几秒,最终对着话筒说道:“那位列席代表,请问您有什么问题?”

“感谢主持人。”

林伟站起身来,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并非要提问,而是希望针对德维尔教授刚才的发言,进行一些基于事实的评论与补充。”

他如此直接的表述让主持人愣了一下。

德维尔皱了皱眉,但出于礼节,还是做了个“请讲”的手势。

林伟并未走向发言台,而是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说道。

“德维尔教授,您刚才在阐述基因编辑技术的‘非自然性’和‘潜在风险’时,引用了《植物科学》上那篇关于早期技术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切割的论文,以及‘负责任技术基金会’发布的那份对早期crispr-cas9系统脱靶效应表示担忧的报告。”

德维尔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他似乎未曾料到这个年轻的列席代表会对这些相对冷僻的文献如此熟悉。

在林伟的意识深处,【洞察之眼】早已将对方发言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数据,与它庞大的数据库进行了比对分析,并迅速找到了最关键的反击要点。

“然而,教授,您似乎有意忽略了自这些年以来,多项经过同行评议,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科学》等顶级期刊上的研究。”

林伟继续说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些研究运用全基因组测序等金标准方法,结论是,在优化后的系统中,可检测到低于自然界自发突变率。国际农业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明确建议将这类精准编辑技术与传统转基因技术区分管理,并列举了欧盟、日本、阿根廷等多个经济体正在推进的相关法规修订案例。”

他顿了顿,目光扫视着会场内那些逐渐专注起来的面孔。

“您用五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针对不成熟初代技术的担忧,来一概而论地评判整个快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并试图将其与转基因技术简单归为一类。这不仅在科学层面不够严谨,在逻辑上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在讨论标准和监管时,理应依据最前沿的科学认知,而非停留在过去那些已被过度夸大的风险假设上。”

林伟既没有提高音量,也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情绪化的词汇,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手术刀一般,切入了范德维尔论证中最薄弱的环节。

数据陈旧、以偏概全、忽略最新科学共识。

会场内一片安静。

众多代表纷纷低下头,迅速查阅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显然是在核实林伟提及的那些最新研究和机构建议。

德维尔教授的脸色变得颇为难看,他张了张嘴,试图反驳,却一时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

林伟引用的皆是公开且权威的最新科学进展,直接动摇了他立论的根基。

现在皮球踢了回去,轮到他来自证了。

“至于您所提到的‘技术过程趋同论’,”

林伟没有给对方丝毫喘息的机会,继续道,“基因编辑是仿真自然变异,其过程与传统转基因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监管哲学层面。用管理‘跨物种基因流动’的框架,去套用于‘加速自然优化’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监管上的错配。这不仅会阻碍技术创新,更无助于真正保障安全和推动发展。”

林伟的发言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既指出了对方的具体谬误,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在场的所有人都灌输了一个新的认知。

片刻之后,会场内响起了零星的掌声,随后掌声逐渐扩大。

并非所有人都完全认同林伟的观点,但对他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以及基于事实的论述方式,表示了认可。

主持人见状,赶忙介入:“感谢这位…列席代表的评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进入下一个议题。”

德维尔教授抿着嘴,不再坚持反驳,默默地收拾讲稿走下了台。

林伟从容落座,他敏锐地察觉到,前方嘉谷代表的席位上,有几道冰冷的目光投射而来。

这还是林伟第一次见到这位嘉谷的亚太区副总裁。

周启明在一旁轻声说道:“切入的时机与角度十分好,直接命中了要害。”

陈连山和周军也回过头来,投以赞许的目光。

首轮学术上的发难,暂时被遏制住了。

但这仅仅是个开端。

林伟心里明白,这不过是在“战场”开的第一枪。

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再度投向主席台,准备好战场的第二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